花YOUNG洛陽城 |
|
|
|
四月的洛陽,是一場被春風喚醒的盛宴。這座千年帝都褪去冬日的素雅,以牡丹為筆,蘸滿姹紫嫣紅的顏料,將整座城池涂抹成一卷活色生香的《百花圖》。我循著唐詩里“唯有牡丹真國色”的舊句,以乘客的身份走進公司參建的洛陽地鐵1、2號線,踏上了一場與花事有關的朝圣之旅。 從1號線王城公園站C2口出站,步行百米即達這座歷屆牡丹花會的主會場。園中千百余品種牡丹競放,姚黃如金,二喬雙色,綠幕隱玉似翡翠綴枝。姚黃、魏紫、二喬、景玉……這些在《洛陽牡丹記》中讀過的名字,此刻正以傾城的姿態綻放在雕欄玉砌旁。墨色花瓣層層疊疊倚靠“洛陽牡丹甲天下”字樣石刻前,宛如古人揮毫潑墨時滴落的濃重一筆。幾位身著唐裝的少女執團扇穿行花間,衣袂拂過花枝時,竟分不清是人在賞花,還是花在看人。 走進天光初破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晨曦中的牡丹園仿佛剛被露水洗過一遍,花瓣上凝著細碎的水晶,連空氣都染上了蜜糖般的甜香。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牡丹與古城墻相映成趣。園中“牡丹長廊”如霞似錦,游客著漢服穿行其間,衣袂與花瓣共舞。我駐足于一株名為“藍月亮”的花品前,花朵中心的花蕊呈黃色,花瓣邊緣泛著淡淡的熒光藍,像是把銀河揉碎嵌進了血脈,更加突出了花朵的美感,花瓣層層疊疊如盛唐華服,恍惚間仿佛聽見數年前工地上機械轟鳴與此刻花開的簌簌聲交織。 換乘2號線至中國國花園,便見湛藍天幕下百米長的牡丹花帶如彩綢鋪展,在這個全球面積最大的牡丹專類觀賞園,千畝花田浩蕩如海,早開的“洛陽紅”燃成赤霞,晚綻的“海黃”垂下金簾,更有“香玉”白若凝脂,暗香浮動。腳下散落的花瓣光影隨風搖曳,連呼吸都染上了牡丹的馥郁。循著“牡丹花王”的指示牌,瞟見開出碗口大的異色花朵,忽然懂得為何古人說“洛陽地脈花最宜”,這座城把牡丹揉進了磚瓦肌理,讓盛世風華在鋼筋森林里始終保持著綻放的姿態。 夜宿民宿,主人送來顏色各異的刺繡團扇自主挑選,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畫布上綻放出千年的東方韻致。回望春風拂過的洛陽城,忽然覺得它本身就是一朵巨大的牡丹,十三朝古都是它深埋的根脈,地鐵隧道里穿梭的光影是它的新蕊,如今成了串聯古今的“花漾紐帶”,而那些永遠年輕的賞花人,正是讓它常開不敗的春風。 離洛那日,邙山上的牡丹花農正在采收花瓣,他們要把這些春日信物制成牡丹茶、牡丹醬、牡丹餅,讓四月的芬芳在四季流轉中永不褪色。牡丹用年輪記錄氣候變遷,地鐵以里程丈量城市生長。飛機啟航時,整座城市正被地鐵藍與牡丹紅交織成巨型調色盤。忽然明了,所謂“花YOUNG”,原是古都以地鐵為筆,續寫著永不完稿的青春詩行。而我們這些筑路人,不過是被時光選中的執筆者。 當列車載著四海賓朋穿梭于牡丹叢中,我聽見了洛陽的心跳:鏗鏘如鐵軌,溫柔似花開。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