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水利】四局鐵軍勇擔當 水潤萬家澤民生 |
|
|
|
眼前,四川遂寧蓬溪縣八角村村民老張正忙著插秧,家中2.7畝的水稻田已經成功用上了蓬溪船山灌區工程蓬南分干渠的灌溉水。“我們種地以前都是靠天吃飯,遇到天干,顆粒無收,如今有了這個水利工程,我們實現了‘水旱從人,旱澇保收’。” 遂寧屬川中老旱區,有“三年一大旱,五年一小旱”的諺語,受地形地貌和氣候影響,該市多年人均水資源僅300立方米,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下轄的蓬溪縣,地處嘉陵江與涪江分水嶺,是四川典型的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低于全省及全國的人均水平。 如何破題“解渴”?2016年,蓬溪縣正式啟動蓬船灌區工程建設。作為武都引水工程的擴灌區,該工程涉及綿陽、遂寧、南充3市5縣(市、區),屬于大型灌區工程,是國家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主要功能為農業灌溉、城鄉生活、工業供水等水資源綜合利用。至此,蓬溪地區“解渴”的夢想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以耐心平怨氣 以真心換理解 2018年5月10日,由中國水電四局西南分局承建的四川省蓬溪船山灌區工程蓬南分干渠土建及安裝施工工程正式開工建設,自此四局水利人便加入到了幫助實現蓬溪地區“解渴”夢想的實踐中。 但此項利國利民的水利工程在剛開始卻并沒有得到所有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阻工事件時有發生。 據項目工程技術質量辦公室郭程程回憶:“最多的時候,一年會遇到12次阻工。” 本工程屬于典型的線狀工程,工程沿線經歷6個鄉鎮、10個村莊,施工過程中因拆遷征地補償款未達成一致,村民便扛起鋤頭、掄起鋤把蹲在施工作業點阻止施工。 為此,項目部特意成立了協調專班,由分管生產的副經理牽頭、生產部負責人及工區負責人為主要成員,對阻工村民提出的訴求進行篩選和分類,依據拆遷征地政策進行對比研判,分析阻工訴求的合理性。 “本來這里雨天就較多,一年中降雨天數就有120天,相當于三分之一的時間無法施工。如果再遇上阻工,那我們工程的進度將面臨極大的風險。”協調工作負責人石洪寶說。為了有效勸離阻工村民,他練就了一番“本領”,獲得了“婆婆嘴”的外號。針對施工管線涉及區域內征地未完成的,他提前了解村民的相關信息及家庭情況和實際困難,同時與村、鎮、縣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加強溝通,必要時聯合行動,共同前往作業點協調解決。在與阻工村民溝通的過程中,真誠傾聽、不卑不亢、情理并用。 “其實,參與阻工的村民大都對政策有誤解。”石洪寶說。于是,他帶領項目團隊聯合村、鎮兩極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多次對村民進行政策宣傳和解釋,消除村民心中的疑慮。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項目部各作業面施工得以向前推進。2018年5月16日,蓬南分干渠第一個施工隧洞——天宮廟隧洞開始施工;2019年染房灣隧洞、陳家大溝隧洞、八角院隧洞、尖東山隧洞、寨子坡隧洞、老五場隧洞、芝麻咀隧洞、書房灣隧洞貫通等相繼貫通;2020年9月10日,項目最長的隧洞天宮廟隧洞貫通;2021年10月16日,梁家溝隧洞貫通,標志著蓬南分干渠隧洞全部貫通;2022年6月17日,天宮廟隧洞襯砌完成,標志著蓬南分干渠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具備通水條件。2022年12月30日,項目部收到業主單位表揚信,信中高度贊揚項目部高效、優質完成了全部主體工程完工的重大節點目標,成為蓬溪船山灌區工程渠系標段內首家實現主體“全面完工”單位,為整個灌區工程的推進樹立了良好的示范,發揮了標桿作用。 以技術破困局 以專業化難題 為了實現優質履約,項目部充分發揮“技術支撐”作用,通過技術手段減少工序間“等待期”,將渠道內施工難度較大、耗費工期長的施工項目,采用組合模板增加施工班組兩個工作面同時進行施工,在保證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確保遂洞混凝土澆筑按期完成。同時項目部采用隧洞定型拼裝模板加快隧洞襯砌進度,在隧洞襯砌中選用隧洞定型拼裝模板實現高峰期月襯砌強度524米,遠超常鋼模臺車襯砌速度。為提高生產效率,項目部同時推進開挖與襯砌作業并組織錨噴支護施工,安排專人專面,解決施工問題,保證施工工序有效銜接,加快支護作業進度。 在隧洞、倒虹管、渡槽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還遇到了復雜的地質條件影響。 隧洞圍巖為粉砂質泥巖弱風化和新鮮巖體,飽和抗壓強度4.3~7.2兆帕,以軟巖為主,巖體內局部分布軟弱夾層,圍巖層間接合力較差,圍巖難于自穩,邊墻、拱頂極易坍塌變形,甚至可能出現冒頂現象。項目部針對不良地質段洞室開挖優化施工方案,根據已有地質資料和施工中的超前勘探資料,采用“短進尺、弱爆破,強支護,多循環”的開挖方式,在超前支護的基礎上控制循環進尺(一般不超過1.0~1.5米),開挖松動爆破為主,開挖完成后及時按設計進行錨桿及掛網噴混凝土支護,以保證洞室的穩定。 倒虹管地質為第四系坡洪積堆積層,厚度較大,覆蓋層上部為低液限軟粘性土,下部為一般性粘土,兩岸坡零星分布坡殘積低液限粘土夾塊碎石,覆蓋層壓縮性中等、透水性極微、承載能力較低、易產生較大壓縮變形。麻子灣倒虹管及八角院倒虹管橫跨一河溝及洼地,在施工過程中,管槽存在滲水現象,基礎形成細泥,無法滿足建基要求,項目部協調各參建單位勘查確定施工方案,對基礎滲水泥化部位在設計高程基礎上繼續擴挖加深1米,采用木排樁對周邊進行防護,木排樁沿左右開挖線臨河道三面布置,對擴挖加深部位采用塊石混凝土進行回填,以滿足建基要求。 渡槽位于山間埡口區,強風化表層巖體裂隙發育,多張開,承載力低,完整性差。大興灣渡槽及楊家灣渡槽在基礎開挖施工過程中,發現基礎為碎石土,強度低,不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項目部協調各參建單位勘查確定施工方案,確定在原設計高程基礎上繼續擴挖加深,直至裸露新鮮巖面,加深部位采用C15混凝土進行回填,以滿足地基承載力要求。 “能通過我們技術團隊的力量解決影響工程的‘卡脖子’問題,我感到十分的自豪和欣慰。”項目技術部門負責人李林強笑著說。 以嚴謹護生態 以真情育美景 綠水青山詮釋生態之美,生態之美折射發展之變。自項目開工以來,項目部就以綠色低碳理念為向導,始終堅持工程建設與綠色施工并重,力求在保障工程進度、質量與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環境保護是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項目部安全環保部負責人堅定地說。 項目部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法律法規,采取了多項措施減少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在施工過程中,盡量減少對周邊植被的破壞,對于因施工造成的植被損壞,及時進行恢復和補種。同時,加強對施工揚塵、噪聲、廢水和固體廢物的治理。通過采用灑水降塵、設置圍擋、合理安排施工時間等措施,有效控制了施工揚塵和噪聲污染;對施工廢水進行收集和處理,達標后排放,避免對周邊水體造成污染;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理,可回收利用的進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運至指定地點進行填埋或處理。 面對“點多面廣”的環保管理難題,項目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要求黨員亮身份、跑一線,要讓黨旗飄在現場,將支部建在一線。為加強環保管理,項目建立了一支由黨員、青年安全員、班組長組成的安全環保管理督查隊,以劃片分區,專人專管的方式壓實環保管理責任,將環保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同時將環保工作納入到施工班組管理考核中,對在環保管理和綠色工地建設方面表現突出的進行表彰,激勵施工班組抓好環保工作。 同時,項目部組織環保理念宣貫活動,通過環保知識宣講、觀看環保教育片、舉行交流座談會的方式不斷加強環保宣傳教育,通過多管齊下的綜合治理方式,項目部得以有效抓好“綠色施工”,提高項目“綠色指數”。 此外,項目部還積極響應遂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創建“綠色漣源”的口號,在施工區域周邊開展植樹活動,以實際行動為蓬南這個“仙桃之鄉”培育更多的清新綠植,為當地群眾建設更美好的綠色家園。 項目部務實的工作舉措和突出的工作成效得到業主單位的高度認可,多次獲得“文明工地先進獎”榮譽稱號。 如今,建成后的蓬南分干渠工程猶如一條充滿活力的水利“動脈”,跨河道,穿農田,越山丘,跳動著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悅耳音符,發揮著引水灌溉的作用,滋養著川中大地的萬頃農田。 ? |
|
|
【打印】 【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