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局水利】解鎖生態與工程雙贏的“密碼” |
|
|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綠色施工將成為建筑行業的標配。 廣西環北部灣D1標項目部秉持高度的生態責任感,將綠色施工理念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精細管理,打造出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的典范,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綠色答卷”。 從裸土到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卷 在傳統施工模式下,裸露土地常常成為揚塵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罪魁禍首”。為了綠色施工,項目部果斷摒棄了“先破壞、后治理”的陳舊理念,創新性地引入“即時修復、動態綠化”的生態施工法,致力于確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妥善保護。 在歌棉暗涵裸土區域,項目部精心采用“草籽噴播+生態纖維覆蓋”技術,經過嚴格篩選,選用耐旱、速生的本地草種,并搭配可降解的植物纖維毯,使得裸露邊坡在短短時間便形成了穩定的植被覆蓋,水土流失量顯著減少了80%以上。 鎮安支洞則采用“草皮鋪植”的綠化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快速固定土壤、保護邊坡,還極大地提升了施工區域的景觀效果,使其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無縫銜接,實現了生態與美學的完美融合。 東筍水池邊坡運用“生態袋+草籽噴播”技術。在陡峭的邊坡上,構建了穩定的植被系統,不僅有效防止了滑坡風險,還迅速恢復了該區域的生態功能,為周邊生態環境增添了新的活力。 這些創新舉措不僅顯著降低了揚塵污染,還使項目區的綠化覆蓋率大幅提升至95%以上,真正實現了“邊施工、邊修復、邊綠化”的生態目標,一幅綠意盎然的生態畫卷已然鋪展于眼前。 化塵埃為青山雨露的生態“防護服”和“凈化器” 項目部創新采用“立體防護+循環利用”模式,將綠色施工理念貫穿工程建設全過程。 走進施工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覆蓋全場的綠色防護網。這些特制的防塵網如同給工地披上了一件巨大的“生態外衣”,將裸土區域、物料堆場嚴密包裹。配合智能噴淋系統的定時作業,施工現場PM2.5濃度始終控制在優良水平。灑水車穿梭其間,與圍擋上的噴霧裝置形成立體降塵網絡,讓揚塵無處遁形。 在歌棉暗涵,一座由三級沉淀池和人工濕地組成的污水處理系統正在高效運轉。施工廢水經過物理沉淀、生物降解等多重凈化后,清澈的水流被重新用于場地降塵和綠化灌溉,實現了水資源100%循環利用。 針對施工噪聲控制,項目部建立了“設備優選+時段管控”的雙重機制。所有進場機械必須符合國家低噪聲標準,噪聲監測顯示屏實時更新數據,確保夜間施工噪聲始終控制在55分貝以下,相當于普通室內談話的音量水平。 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項目部創新實施“四分法”分類管理。走進材料堆放區,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整齊排列,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達85%,廢舊模板被改造成臨時圍擋,鋼筋下腳料變身安全警示標牌。就連剝離的表層土都得到了精心保護,覆蓋防塵網暫存,待工程結束后將用于復綠工程。 “我們不僅要建精品工程,更要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項目經理表示。 通過建立“源頭防控-過程監管-末端治理”的全鏈條環保體系,項目實現了粉塵、噪聲、廢水、固廢等污染物的全方位管控,用科技力量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生態屏障。 從階梯修復到循環再生的綠洲重生 土壤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土壤資源對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項目部通過對表土進行分層剝離,并及時實施臨時覆蓋的方式,對土壤資源進行了妥善保護。 在施工過程中,項目部首先對表層土壤進行分層剝離,將富含有機質的表層土壤單獨存放,以便后續用于生態修復和植被種植。對于剝離后的土壤,項目部及時采用綠網進行覆蓋,防止土壤受到風蝕、水蝕等自然因素的破壞。這種分層剝離與臨時覆蓋的方式,不僅有效保護了土壤資源,還為后續的生態修復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項目部還積極引進先進的環保設備,大力推行綠色施工工藝,使得粉塵排放與噪聲污染得到了顯著降低。在施工過程中,先進的環保設備如同一道道生態防線,有效減少了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針對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項目部專門建立了完善且高效的沉淀凈化系統,確保廢水在經過處理達到相關標準后,才進行排放或回收再利用。這一系列全面且行之有效的環保舉措,不僅將對周邊植被的擾動程度降至最低,更在實際操作中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融合與協同發展。 讓機械臂與綠脈共舞的施工詩篇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項目部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通過科學論證和實地調研,對原設計線路進行了創造性轉化。經過反復比選,項目團隊最終決定將TBM進場路線由原計劃穿越水田、沖溝調整為通行林地。 線路優化后,項目用地結構得到顯著改善。基本農田占用面積從原來的80畝大幅縮減至7.4畝,林地利用面積則從12.3畝增加到42.1畝,整體節約用地達42.8畝。這一調整既嚴格遵循了國家耕地保護政策要求,又充分發揮了林地植被的天然屏障作用,在保障工程進度的同時,最大程度降低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從工程實施角度看,新路線展現出明顯優勢。相較于水田區的軟土地基和沖溝地帶的地質不穩定,林地地形更為堅實可靠,不僅規避了大規模換填施工的難題,還預計可縮短工期約30天。與此同時,調整后的方案得到當地群眾的理解支持,征遷工作推進順利,為項目按期完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落實綠色施工方面,項目部同樣下足功夫。走進施工現場,一排排采用環保材料建造的生態板房與周邊環境和諧相融,精心規劃的營區布局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新栽種的綠植更讓工地煥發生機。 這一系列創新舉措,生動詮釋了項目部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施工理念。 中國水電四局的實踐表明,綠色施工不是負擔,而是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生態即時修復、環保材料應用、全過程污染防控、土壤科學保護、規劃動態優化五大舉措,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雙贏”。 ? |
|
|
【打印】 【關閉】 |